把你捧在手心里记新生儿科早期早产儿的救治

时间:2020-9-4来源:成功案例 作者:佚名 点击:

北京中科白癫疯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我们都知道,怀胎十月,出生正常的足月新生儿,宫内发育成熟,如果没有病理因素,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表现在呼吸、面色、心率、反应、吃奶、二便都非常正常。而现在给大家介绍的是在我院产科二区相继出生的两个小天使,一个胎龄29周,一个胎龄30周。她们就像折断翅膀的天使提前降落到人间,需要倍加呵护和救治才能存活下来,绽放生命之花。

这两个早期早产儿临产前,产二区的陈丽主任就提前与新生儿科贾立红主任联系,产科新生儿科共同对产前的情况及产妇、胎儿的情况进行了评估,把宝宝生下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了预估,贾主任提前安排好科室内的救治措施,预热阿童木高端早产儿暖箱,抢救单元在可用状态,SLE-呼吸机备用状态,抢救药品随时可用,准备就绪后就与产科大夫共同在产房及手术室等待小宝宝的降临。生产过程顺利,生后经过初步复苏,贾主任陪同护送孩子到新生儿科监护室,于是新生儿科展开了对这两个早期早产儿治疗护理的序幕,以及复杂、多变、持久的救治过程。

早产儿,尤其是早期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出生后要面临体温关、呼吸关、黄疸关、出血关、感染关和营养关,我们医护人员要做的就是帮助她们顺利的闯过这几大关口,等待她成熟,能够自己呼吸,自己吃奶到足量,体温能够维持,没有感染等,才能将生命的接力棒交到爸爸妈妈手上,让她们去追赶生长,追赶足月的宝宝。

体温关,两个宝宝都在预热好的早产儿暖箱内,医护人员根据体重胎龄调节好箱温及湿度,让宝宝在一个接近宫内的环境,并密切监测,让宝宝的体温维持在36.5-37.0之间,一直持续到孩子自己吃奶的热卡能够维持生长发育后才考虑停用暖箱,这两个宝宝都在暖箱内生活了大概一个月左右。

呼吸关,这两个宝宝生后都出现了呼吸困难,青紫的情况,我们紧急给予了无创辅助通气辅助呼吸,密切监测血气及氧合变化,根据呼吸及血气情况调节呼吸机参数,呼吸困难还没有完全缓解,就要面临呼吸暂停的威胁,根据早产儿管理指南生后就给予了枸橼酸咖啡因预防和治疗呼吸暂停,第一个宝宝很幸运顺利度过呼吸关,但是第二个宝宝就没有那么幸运,原发呼吸暂停缓解后,治疗的第十四天和第二十八天又出现了继发性呼吸暂停,贾主任经过多方面分析检查,考虑分别是感染因素和贫血因素,给予相应治疗后,终于顺利度过,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下来。

喂养及营养关,早产儿都面临喂养不耐受,呼吸吸吮吞咽不协调,消化道出血,甚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问题,在等待她胃肠道成熟的过程中,我们医护人员要早期微量喂养,根据耐受情况调整奶量,并且要计算出每天需要的液体及电解质、氨基酸、脂肪乳、热卡、糖速等等,加奶不顺利可能长时间静脉营养,而且稍有病情变化,胃肠道就受影响,消化道出血一出现,刚刚长上去的奶量就可能回到原点,这对医生护士都是极大的挑战,这两个宝宝经过新生儿科医护的细心耐心治疗护理,终于渡过喂养关,经过非营养性吸吮,过渡到自己吸吮并能耐受,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感染关,对于早产儿来说,感染的威胁和杀伤力,是非常巨大且隐匿的,而且感染后症状不典型,喂养耐受差一些,心率快一些,面色差一些,或者突然发生的呼吸暂停都有可能是感染,由于免疫力差,脏器功能不成熟,感染很容易扩散导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化脓性脑膜炎等危及生命和预后。所以新生儿科已经非常有经验,对于感染早期的症状能够识别,并快速治疗,也是这两个宝宝得以生存的保障。

黄疸也是早产儿经常出现的并发症,医生会根据小时胆红素给予相应的篮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科有单面、双面、冷光源等光疗措施,来防止胆红素对脑细胞及听力的损害,这两个宝宝都很顺利,随着日龄的增长,奶量的增加,排便的顺畅,黄疸就逐渐消失了。

早产儿的脑发育不成熟,容易出现脑白质损伤及颅内出血,生后给予了脑保护策略,防止出现继发性损伤,这两个宝宝头颅超声仅表现为早产儿脑的改变,未出现出血及脑室扩大,脑软化灶等,远期预后也非常好,这也是存活后的早产儿家长非常关心的一大问题。作为医生即愿意保障孩子存活也愿意保障孩子的预后,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通过对近期这两例早期早产儿的救治,充分证明新生儿科有现代化的NICU病房,有高端的救治设施,还有早期早产儿的救治能力和与家长沟通的能力。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快,这在现有的医疗环境下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压力可想而知,但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在贾主任的带领下,没有退缩,她们用勇气、上进、爱心,诠释了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

编辑:王晴陈敏

审核:张海涛

                

转载注明  http://www.sxxrt.com/cgal/8817.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新生儿败血症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