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马自达合并丨再见,一汽马自达

时间:2021-12-21来源:护理措施 作者:佚名 点击:

北京中医医院痤疮 http://m.39.net/pf/a_9125684.html

马自达、长安汽车、一汽集团分别持股47.5%、47.5%和5%。

左茂轩

盛传已久的“南北马自达”合并一事开始落地。

8月24日,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长安汽车集团及一汽集团发布三方联合声明:日前,一汽集团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对马自达和长安汽车旗下的中国合资企业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增资项目成功摘牌。

据此,三方就中国一汽参股长安马自达事宜达成共识。根据该共识,一汽集团作为长安马自达增资项目出资人,将以其持有的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60%的股权评估作价,对长安马自达进行出资。

待三方按中国法律规定完成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程序后,长安马自达将变更为由三方共同出资的合资企业[下称(新)长安马自达],三方的出资比例分别为马自达47.5%、长安汽车47.5%、和中国一汽5%。

(新)长安马自达将承继长安马自达和马自达的相关业务。同时,一汽马自达将变更为由马自达及(新)长安马自达共同出资的合资企业,继续承担马自达品牌汽车的相关业务。

有一汽马自达的经销商告诉智库君,现有的一汽马自达及长安马自达的渠道随后将开始整合,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业务短期内不会受到影响。

在外界看来,“南北马自达”的合并不意外。作为一家偏小众品牌,马自达在华国产的车型数量本来就不多,将国内的两家合资公司进行合并更利于资源整合。

对于一汽和长安汽车来说,此前,他们对于和马自达合资企业倾注的精力与投入,也远不如自主板块或者其他销量规模更大、盈利能力更强的合资企业。这也导致了在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的今天,马自达在华声势日益减弱。

正在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一汽,在将马自达的主要业务交给马自达中国及长安汽车之后,虽然手头还持有部分股权,但是整体上对于合资公司的控制权将低于另外两家公司。

当(新)长安马自达变成一家三方合资公司之后,这种合作模式并不常见,未来一段时间内,各方需要权衡利益。但对于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只有约1%的马自达来说,未来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马自达在华能否走出低谷?

尽管马自达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多年,但在华业务规模并不大,处于合资车企的第二梯队。

尽管和不少外国车企一样,马自达在华拥有两家合资公司,但是马自达的产品线不够丰富。目前,长安马自达的主要车型包括马自达3昂克赛拉、马自达CX-30、马自达CX-5、马自达CX-8;一汽马自达旗下只有马自达6阿特兹和马自达CX-4两款车型。

其他南北双品牌战略的车企,都会推出兄弟车型,或者在同级别推出两款类似车型销售。不过,马自达的两家合资公司都只拥有不同级别车型路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内耗,但也导致马自达的车型数量较少,无法通过差异化吸引更多消费者,这也制约了马自达的规模扩张。

以一汽丰田与广汽丰田、一汽-大众与上汽大众等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他们在产品种类别上更加丰富,具有更强的品牌力。两家企业虽有竞争,但最重要的是完善了产品在每一个细分领域的覆盖。

根据马自达中国发布的销量数据显示,今年7月,马自达在华整体销量为1.35万辆,同比下滑了23.99%。前7月,马自达在华的累计销量为11.04万辆。其中,一汽马自达累计销量为3.65万辆,长安马自达累计销量为7.39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在年中国车市出现下行之后,马自达在华的业务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马自达在华销量连年下滑。其中,一汽马自达销量已连续4年下滑。年-年,一汽马自达销量分别为12.6万辆、10.8万辆、9.14万辆、7.79万辆,长安马自达年销量则分别为19.2万辆、16.33万辆、13.63万辆、13.73万辆。

整体来看,虽然两家合资公司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但长安马自达的表现明显优于一汽马自达。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产品数量少、销量规模不大的马自达,确实没有像丰田、大众那样通过两个公司来平衡与中方的合作关系。只有一家合资公司,或许可以更加有助于马自达集中资源,挽回市场颓势。

但是,对于(新)长安马自达来说,此时面临的挑战无疑是严峻的。尽管这两年长安汽车的另一家合资公司长安福特已经逐渐走出了最低谷的时刻,但是,对于任何一家处于下行通道的车企而言,想要重回昔日巅峰时的盛景都是非常严峻的。

一直以来,马自达不走寻常路,主攻的方向是深挖内燃机的性能潜力、追求驾乘愉悦的风格。

但是,如今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改变,任何一家车企都需要对消费者进行更加深刻的观察,从而做出改变。

事实上,马自达以往在中国的本土化研发做得并不深入,对于新合资公司,马自达将作出哪些改变,又将如何在中国市场夺回失地,值得

转载注明  http://www.sxxrt.com/hlcs/12083.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新生儿败血症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