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围产期危险因素的分析
儿童白颠疯如何确诊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31117/4292422.html
丁晓玲,沈佩芳,邵波,潘开宇,李素芳,程德勇
杭州医院
摘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围产期危险因素及其影响,为合理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年3月至年5月本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例为研究对象,监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值(TSB),并详细记录围产期可能与高胆红素血症相关的因素,并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血清总胆红素与围产期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血清总胆红素在患儿性别、胎次、脐带绕颈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胎龄偏小、母亲高龄、母孕期妊娠合并症、剖宫产、出生后1minApgar评分≤7、体质量下降>10%、低血糖、开奶时间>24h、出生后首次胎粪排出时间>24h、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红细胞压积>0.6、头颅血肿、新生儿感染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出生后1minApgar评分≤7分、体质量下降>10%、母亲高龄、母孕期妊娠合并症、胎膜早破、头颅血肿、开奶时间>24h、首次胎粪排出时间>24h、感染均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剖宫产、出生后1minApgar评分≤7分、体质量下降>10%、母亲高龄、母孕期妊娠合并症、胎膜早破、头颅血肿、开奶时间>24h、首次胎粪排出时间>24h、感染均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对存在一个或多个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的新生儿,围产期应积极给予适当的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以改善预后。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围产期;危险因素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早期新生儿,据统计,我国每年活产婴儿万~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高达30%~50%,在新生儿住院的原因中居首位[1],而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足月儿为10.5%、早产儿为25.3%,与国外比较,我国的发生率相对较高[2]。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会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永久不可逆性的损害,有研究发现,除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外,轻中度的高胆红素血症也会对新生儿的听觉神经和视觉神经造成近期或远期不同程度的损害[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以围产期因素最为重要,加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围产期危险因素的监测,早期有效的进行干预,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对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围产期的危险因素,找出其关键高危因素,旨在为围产期保健的提前干预和合理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年3月至年5月本院新生儿病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例,女患儿例;胎龄<37周患儿例,37~42周患儿例,≥42周患儿11例;出生体质量<g患儿32例,~g患儿例,≥g患儿48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②出生7d内的围产期新生儿。排除标准:①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②新生儿肝炎;③先天性胆道狭窄;④胆管阻塞等胆汁排泄障碍性疾病;⑤发育畸形;⑥遗传代谢性疾病;⑦难产应用产钳助产;⑧胎头吸引助产;⑨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的高危患儿。所有患儿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书,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按照足月儿总胆红素值>.6μmol(12.9mg/dl),早产儿>.5μmol/L(15mg/dl)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4],同时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关于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5],凡日龄总胆红素值达到或超过“考虑光疗”或“光疗”指标者的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1.2.2胆红素监测方法所有患儿自入院起,使用MIN2LLAJM型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每天监测经皮胆红素值(transcutaneousbilirubin,TCB),并采取TCB>15的患儿取其静脉血,使用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值(totalserumbilirubin,TSB)。
1.3调查指标调查记录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胎次、母亲年龄、母孕期妊娠合并症、胎龄、宫内窘迫史、分娩方式、出生体质量、分娩过程中有无羊水污染、是否有胎膜早破、是否存在脐带绕颈、出生体质量下降情况、出生后1minApgar评分、出生后开奶时间、首次胎粪排出时间、喂养方式、抗菌药物应用、血糖监测、红细胞计数及压积情况,从母体、胎儿、分娩3个方面因素列出各项单因素,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登记调查。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各单因素分析应用卡方检验或者t检验,各主要围产期危险因素应用Logisitic回归分析,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胎龄偏小、母亲高龄、母孕期妊娠合并症、剖宫产、出生后1minApgar评分≤7分、体质量下降>10%、低血糖、开奶时间>24h、出生后首次胎粪排出时间>24h、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红细胞压积>0.6、头颅血肿、新生儿感染均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出生后1minApgar评分≤7分、体质量下降>10%、母亲高龄、母孕期妊娠合并症、胎膜早破、头颅血肿、开奶时间>24h、首次胎粪排出时间>24h、感染均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围产期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黄疸包括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根据TCB和TSB水平可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和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且以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最常见,过高的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对新生儿神经系统存在潜在的毒性,可引起脑、肾、肝、心等多脏器的损害,甚至对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的损害而引发胆红素脑病,引起神经功能远期不良预后,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危害[6]。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围产期因素、母乳性黄疸、感染因素、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及其他因素(G-6-PD缺乏和胎粪排出延迟),其中以围产期因素最为重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围产期危险因素较多,如新生儿窒息、缺氧、酸中毒(尤其是高碳酸血症)、败血症、高热、低体温、低血糖、低出生体质量等,均可导致发育不完善的血脑屏障受损,通透性增加,且使体内游离胆红素的浓度增高,在神经细胞膜沉积达到饱和状态,发生胆红素脑病。
因此,围产期危险因素是增加神经细胞毒性作用的一种诱因,仅凭血清胆红素峰值预测远期预后存在较大的局限。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AcademyofPediatrics,APP)[7]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指出,通过院前危险因素的评估可以预测出院后的黄疸发展程度,将减少胆红素脑病的风险。因此,加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围产期危险因素的监测,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进行干预,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对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经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影响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包括胎龄偏小、母亲高龄、母孕期妊娠合并症、剖宫产、出生后1minApgar评分≤7、体质量下降>10%、低血糖、开奶时间>24h、出生后首次胎粪排出时间>24h、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红细胞压积>0.6、头颅血肿、新生儿感染,将其纳入模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出生后1minApgar评分≤7分、体质量下降>10%、母亲高龄、母孕期妊娠合并症、胎膜早破、头颅血肿、开奶时间>24h、首次胎粪排出时间>24h、感染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围产期的高危因素,具有早期预警作用。剖宫产术中应用的麻醉药可通过胎盘进而影响胎儿,使患儿首次呼吸功能建立欠完善,影响胎儿血氧分压,使红细胞破坏增多,导致胆红素产生增加;出生1minApgar评分偏低可引起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进而抑制肝酶活性,导致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下降,游离胆红素浓度明显增多,出现高胆红素血症[8-10];体质量下降可明显影响肝功能,导致肝脏对胆红素摄取、转化和结合能力下降,使胆红素浓度增加;母孕期妊娠合并症可增加难产、胎头吸引器助产等几率,容易导致宫内窘迫,胎粪吸入等,进而导致高胆红素血症,而母亲高龄,孕母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妊娠期合并症,也越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头颅血肿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使胆红素生成增加,进而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开奶时间延迟可影响肠蠕动,导致胆红素排出延迟,肠-肝循环时间延长,进而使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首次胎粪排出时间延迟致使胆红素排出减少,肠道吸收增加;胎膜早破和感染可导致红细胞膜破坏,影响葡萄糖醛转移酶活性的产生,延长肠-肝循环的时间,进而导致患儿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11-12]。
综上所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受剖宫产、出生后1minApgar评分偏低、体质量下降明显、母亲高龄、母孕期妊娠合并症、胎膜早破、头颅血肿、开奶时间延迟、首次胎粪排出时间延迟、感染等多个危险因素影响,早期对存在一个或多个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的新生儿进行有效监测与随访,加强围产期保健,积极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从而有效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并可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以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略
版
权
声
明
本文为《当代医学》杂志原创文章。其他媒体、网站、
- 上一篇文章: 解读新生儿发热的两大原因
- 下一篇文章: 检验科微生物分子检测项目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