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过度的体罚会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创伤,
谈对孩子的惩罚:打不是家教的唯一法宝,要恰当地运用惩罚手段。
一讲惩罚,人们眼前便会展现出这样的画面:家长对孩子大打出手,使其遭受皮肉之苦,或者令孩子罚站罚跪,不让其吃饭睡觉……。实际上,这仅是惩罚方式的一种,即体罚。
体罚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自古有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利用自己的权威对孩子实行体罚,来得最容易,“见效”最快,因而一些家长视之为教子“良方”。
还有人总结出打孩子的理由、打孩子的场合、打孩子的部位等等一套经验之谈,乍听起来也不无道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会促使孩子以撒谎作为保护自己免受皮肉之苦的手段。
这也许正是一些家长叹息孩子越打越“皮实”的原因吧。更多的家长则舍不得打自己的“独苗苗”。可是孩子的毛病、问题一大堆,讲道理他听不进去,训斥一番也不起作用,这时不妨利用一点儿惩罚。
这样做,至少可以使孩子认识到这种惩罚是他自己的错误行为所导致的,并非来自于家长。要免除惩罚就得自己改正错误。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孩子上学几年了,回家写完作业后从未自己收拾过书包,家长怎么说也不管用,只得为其代劳。要改掉他的这个毛病,就可以在提醒他自己干的前提下,有一两次撒手不管。
如果由于自己没带书本影响了上课,受到老师批评,家长再对他进行教育,就会使之印象更深,能够起到“吃一堑,长一智”的作用。
还有一种叫做“精神剥夺”惩罚。当孩子犯了严重错误时,限制他的某种精神上的需求和欲望,越是他想做的事,越不让他去做,哪怕是合理的要求也不予以满足。
这种“精神剥夺”可以是不让看电视、不许出去和小伙伴玩、父母不跟他讲话等等,使他自己感到这种惩罚的痛苦,进而主动承认错误,认识错误。
这样或许比单纯的由家长批评更有效。当然,上述惩罚是与正面说服教育结合进行的,目的是通过惩罚这一辅助手段,强化正面教育的作用。惩罚时,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对问题的认识程度等,恰当地运用惩罚手段。
其实,子女教育是个大问题,从道理上讲,打孩子这个命题似乎不能成立,但实际生活中不打孩子的父母好像不多。为什么?是不是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驱使,答案恐怕不一样。但我自认为,如果打的得法,也是教育孩子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育犹如医道,某些情况下需要采取果断措施,甚至作外科手术。因为脓包不刺破,就可能引起败血症。而父母也恰如医生,他采取强硬措施不是出于残忍,而是出于爱与同情心。
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的小主人公挨打总是依随着某种错误行为而来的。一次,我的孩子说谎,我狠狠教育并打了他,目的是使孩子明白。
这种行为会带来严重后果,也会带来自身的痛苦,从而形成条件反射,提醒他自己不再重犯,摸摸打痛过的屁股,在大脑皮层就形成了深刻的记忆。
当然打也不是医治百病的良药,过头了,会使孩子违拗、反抗或变得胆小懦弱、迟钝、撒谎。
因此,打不是家教的唯一法宝,能否达到预期效果,那就要看父母“打”的指导思想和使用的策略是否得当了。家长打孩子时,必须能控制住自己。
对孩子,必须使他明白为什么挨打,犯错误的原因,错的后果,引导孩子挨打后把精力转移到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上,使痛苦得到稀释、消除而变为欢乐。
对家长,则总结打的动机、方法、后果的经验教训,以利于以后少打、不打而同样达到教育的效果。
- 上一篇文章: 如果糖尿病人肾功能不好,会有哪些症状快
- 下一篇文章: 孕晚期心率加快莫惊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