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离我们很远,也很近阿荣旗微热点

时间:2023/12/23来源:护理措施 作者:佚名 点击:

鼠疫,离我们很远,也很近!鼠疫曾经在人类历史上三次大流行,造成的死亡总人数接近1.7亿人。全世界每年报告鼠疫病例约例左右。20世纪90年以来,鼠疫疫情有上升趋势。我国也是深受鼠疫影响的国家之一,鼠疫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同时也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鼠疫原发于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啮齿类动物之间,鼠类和旱獭等动物是鼠疫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蚤类相互传播。鼠疫的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传染源:鼠疫染疫动物。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如鼠类、旱獭等;鼠疫患者。主要是肺鼠疫患者,败血型鼠疫、腺肿发生破溃的腺鼠疫患者等也可作为传染源。传播途径:鼠疫可以经鼠蚤叮咬、破溃皮肤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传播。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蚤叮咬带病菌的鼠或其他啮齿动物,再叮咬人时引起感染。少数病人因捕猎、宰杀、剥食患病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血液,经由皮肤或粘膜的伤口而感染鼠疫病菌。肺鼠疫病人可以通过咳嗽、谈话、呼吸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传播。鼠疫的主要表现:鼠疫的潜伏期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可以将鼠疫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轻型鼠疫和其他少见类型鼠疫。轻型病人表现为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可能伴有化脓。腺鼠疫最为常见,除全身症状外,主要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在蚤叮咬的局部出现疼痛、红斑,可以形成疱疹、脓疱甚至发展形成疖、痈。叮咬附近区域的淋巴结出现肿大、疼痛,治疗不及时可以迅速化脓、破溃,使病人疼痛难忍,无法活动。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腹股沟区的淋巴结,其次是腋下、颈部及颌下的淋巴结。肺鼠疫病人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胸痛、咳嗽、咳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和发绀迅速加重。败血症型鼠疫最为凶险,病人出现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血尿等。鼠疫的预防:灭鼠、灭蚤,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鼠疫的主要措施。控制传染源:消灭动物传染源,广泛开展灭鼠运动并做好控制工作。对疑似或确诊病例坚持就地、就近隔离治疗原则,对疑似或确诊病例分别予以单间隔离。对直接接触者在单独隔离状态下进行医学观察。切断传播途径:彻底灭蚤,减少被叮咬的机会。避免接触染病或死亡动物。疫区实行“三报三不”制度。“三报”: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三不”: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加强个人防护:参与治疗或进入疫区的人员必须穿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穿胶鞋及隔离衣。

转载注明  http://www.sxxrt.com/hlcs/1376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新生儿败血症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