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制剂益生菌
对人体有益的细菌我们叫它益生菌,它可以平衡肠道的PH值,促进体内菌群平衡,从而让身体更健康。肠道掌管着人体70%以上的免疫功能。如果说肠道是免疫力的培训基地,益生菌就是培训员。
选择益生菌一定注意:
1.菌群数量
2.耐人体消化液和酸性腐蚀
3.存活环境
肠道问题引发的因素:
很多儿童的消化道都有“漏洞”,其后果就是同有完全消化的蛋白质被吸收血液,从而引发过敏反应。例如过量使用抗生素、阿司匹林、肠胃传染、酵母菌侵扰,身体缺乏必需脂肪酸、维生素A,锌等营养物质都可以造成肠道问题。而医生通常会开一些抗生素类的药物,抗生素会削弱肠的消化功能,使过敏反应更加恶化。于是,医生又会开给孩子更多的抗生素。这种恶性循环极大的损害了儿童健康。我们都知道,治病要治本,而不是依靠抗生素来求得暂时的缓解。饮鸩止渴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看问题一定要将眼光放长远些!
早期使用过3个及3个以上疗程抗生素的儿童日后往往缺乏微量元素,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湿疹、慢炎肠炎、行为表现不佳等问题机率要高得很多。
一、在日常饮食中,很难有效补充益生菌,所以只要宝宝有如下情况之一,就应尽快补充益生菌:
1.服用抗菌素时。抗菌素尤其是广谱抗菌素不能识别有害菌和有益菌,所以它杀死敌人的时候往往把有益菌也杀死了。打针后两个小时补点益生菌,都会对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起到很好的作用。
2.消化不良、乳糖不耐受症、急慢性腹泻、湿疹、大便干燥及吸收功能不好时,益生菌可以通过减少肠壁“孔洞”的形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产生出维生素B、K,还可以提高营养素在肠道中的吸收。
3.剖腹产、新生儿黄疸和不是母乳喂养的小儿不能从妈妈那儿得到足够的益生菌源,保护健康的肠道菌膜不健全,可能会出现体质弱、食欲不振、大便干燥等现象,也应该适量补充益生菌。
4.对于免疫力低下或者需要增强免疫力的特殊时刻,能够有备无患。
5.带小儿出行或旅游时带点益生菌类产品,如果小儿肠胃不舒服,服用后能够有效缓解。
二.如何有效补充益生菌?
1.孕妇在孕期的第三个月开始添加含婴儿双歧杆菌的食品补充剂,在哺乳期间,也应继续添加。这样婴儿就可以从母亲那儿得到足够的益生菌了。
2.将含有婴儿双歧杆菌的益生菌粉剂用37度以下凉白开冲好,在给小儿喝水时服用。益生菌尽可能即冲即喝,以免失去活性而影响效果。
3.擦一些益生菌粉剂在奶嘴或妈妈乳房上,让婴儿在吃奶时获得足够益生菌。
4.抗生素治疗结束后一两周内,至少要继续摄入比平时剂量多一倍的益生菌。因为在治疗结束后,胃肠道中的菌群与抗生素之间的战斗还会持续存在一段时间。要治疗某种疾病,每天大概需要摄入亿~亿个菌落形成单位的益生菌。这个剂量同样也得到了临床研究的支持。
例如:在波兰开展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让因急性感染性腹泻住院治疗的儿童每天摄入亿个菌落形成单位的益生菌。结果表明,这个剂量的益生菌显著缩短了他们的病程,而且没有出现任何副作用。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益生菌
1.菌的数量要够,至少要有10的8次方才够,而一些酸奶中的保质期短且活性数量较少,液体培养基内的益生菌容易发生菌种变异。
2.选择安全菌种,目前最为人类熟知和长期安全食用的益生菌是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类。而医院的妈咪爱等药物菌种在02年,国际上就警示了其菌种的不安全性。(这句话可能有人不服,后边有人给解释)
3.菌要活着的,活菌的意义在于要保质期内都是活菌,而非出厂时,且能有超强的而胃酸,胆盐的能力,达到肠道内才能起作用。
4.效果验证,市场上不同类型的,益生菌类产品很多,只有有国家颁布的“蓝帽子”,且功效是通过动物和人体试食试验证明的,效果是有保证的。
四.益生菌其他的作用
1.增强人体免疫力;
2.缓解过敏作用;
3.预防真菌感染;
4.降低血清胆固醇;
5.抑制肿瘤生长;
6.保护肝脏和肾;
7.解决肠易激综合症导致的长期腹泻、便秘;
8.维护吸烟者的健康。
在中国万聋哑儿童中,60%是由药害所致!
在中国万聋哑人中,60%-80%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
在中国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滥用抗生素占40%,相当于汶川地震的死亡人数!
在中国每年万住院病人约有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入院!让我们一同为了我们这一代及下一代的健康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不要再因为感冒等小病再滥用抗生素了!把爱传递下去!一同努力!
此处分割一下
千万不要吃倍菲康,贝飞达,思联康,妈咪爱等含粪肠球菌的益生剂胶囊选用微生态制剂应注意菌种的耐药性
有一些厂家称自己的活菌制剂耐抗菌药,可与抗菌药同时服用,实际上这是有潜在巨大风险的。耐药菌株是很不安全的,如果是质粒耐药,质粒在细菌之间是能相互传递的,若把耐药质粒传给有害菌,使原对药物敏感的细菌变成耐药菌,将增加感染性疾病治疗的难度[1]。所以,美国FDA明确规定,任何耐药菌株都不得用于益生菌种,不论是质粒耐药还是染色体耐药。参考文献[1]DaviesJ.Inactivationofantibioticsandthedissemintionofresistancgenes.Science,,:-.选用微生态制剂需注意菌株安全性一些多联微生态制剂含有粪肠球菌:1.倍菲康胶囊: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2.贝飞达肠溶胶囊: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3.思联康:婴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粪肠球菌4.妈咪爱,美常安:枯草杆菌+屎肠球菌过去认为肠球菌是对人体无害的共生菌,但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它是严重的条件致病菌,具有潜在致病性。肠球菌可产生许多与宿主病理改变有关的因子,粪肠球菌产生的多形核白细胞趋化因子可介导或至少是部分介导通常与肠球菌属感染有关的炎症反应。肠球菌属亦可产生一种质粒编码的、可增加感染严重程度的溶血素(cytolysin)[1],其毒力因子还有聚集物质(AS)、表面蛋白(esp)、心内膜炎抗原(efaA)、明胶酶(gelE)、胶原结合蛋白(ace)、胞外超氧化物(O2-)、透明质酸酶、性信息素等[2],从而引起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还可引起危及生命的腹腔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和脑膜炎等,死亡率达21.0~27.5%[3],主要见于免疫力低下或过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4]。
肠球菌感染是新生儿败血症的第3位病因,近几年新生儿和儿童肠球菌败血症的发病率增加了6倍[5]。据报道肠球菌医院感染的第二大病原菌,检出率仅次于大肠杆菌[6,7]。有资料统计,在引起尿路感染的致病菌中,肠球菌感染居第2位;腹腔、盆腔感染,肠球菌居第3位;败血症,肠球菌居第3位,病死率12.6%~57%[8,9]。
当抗生素大量使用或宿主免疫力低下时,宿主与肠球菌之间的共生状态失衡,肠球菌离开正常寄居部位进入其他组织器官,它首先在宿主组织局部聚集达到阈值密度,然后在粘附素的作用下粘附于宿主细胞的胞外矩阵蛋白,分泌细胞溶解素、明胶酶等毒力因子侵袭破坏宿主组织细胞,并通过质粒接合转移使致病性在肠球菌种间扩散,并耐受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10]。
同时,肠球菌还极易形成耐药性,其耐药性包括固有耐药、获得性耐药及耐受性3种。由于其细胞壁坚厚,肠球菌对许多抗生素表现为固有耐药[11]。肠球菌的耐药性在20世纪70年代表现为对氨基糖甙类耐药,如庆大霉素和链霉素,80年代表现为耐β-内酰胺类及糖肽类,年首次发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12]。90年代以后,由于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加之侵入性治疗以及过度使用氟喹诺酮类和口服头孢菌素类药物等因素,导致肠球菌耐药菌所致感染菌株及病例不断增加,已成为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因。由于这类细菌所引起的耐药菌感染治疗难度大,加之肠球菌对抗生索的耐药现象比较复杂,目前,在临床分离的肠球菌中有许多是多重耐药菌株[13]。
医院内监测系统表明由VRE医院感染年为0.3%,年为7.9%,在ICU内则增加至13%,至年,超过15%的医院内肠球菌感染为VRE[14]。VRE耐药谱广、易造成感染和流行并且能将耐万古霉素基因转移给其它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15]。同时肠球菌属在干燥的物体表面可存活数日至数周,无疑可以从被污染的手和衣物表面进行携带传播。肠球菌属具备毒力和流行性[16],本身又可产生介导炎症反应的能力,以及它的耐药性和播散性(包括耐药因子的播散),都对临床患者有潜在的危害,加重病情的进展。
另外,美国研究人员在《医学微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粪肠球菌能产生有害化学物质,破坏DNA,进而引起促发直肠癌的基因活动。他们在实验室中仔细研究了直肠细胞对粪肠球菌的反应。结果发现在发酵状态下,粪肠球菌会生成一种叫“超氧化物”的氧分子,这种氧分子会破坏周围细胞的DNA,但粪肠球菌的影响远不止于此。这种超氧化物会给被称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发出强烈信号,改变一些肠道寄生细胞的生长、分裂方式,甚至还会增强致癌基因的活动。研究证实,发酵状态下,与人体重要生理过程相关的42种细胞基因都受到了粪肠球菌的影响[17]。
因此,InternationalProbioticsAssociation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均建议:益生菌中不宜使用肠球菌!预计不久的将来,我国政府也会出台限制肠球菌用于微生态制剂的规定[18,19]。
一些微生态制剂中含有真菌,如布拉氏酵母菌,在临床试验中曾报道了一些病人在服用真菌类微生态制剂布拉氏酵母菌(亿活)后,有胃部不适或腹胀感。还有一些微生态制剂中含有蜡样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或枯草杆菌,这三种芽孢杆菌均为需氧菌,据称其有效机理是进人肠道后可通过耗氧效应,造成肠内环境低氧状态,创造有利于厌氧菌生长的环境而发挥作用。但问题是也促进了有害厌氧菌的生长。而且,据报道蜡样芽孢杆菌还是条件致病菌,具有潜在致病性,临床上可致脓肿、肺炎、骨髓炎、心内膜炎及败血症等,以引起食物中毒最为常见,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居前3位[20]。
因此虽然微生态制剂的种类较多,但早期开发的一些微生态制剂,由于认识和技术上的不足,往往存在安全或质量上的隐患,建议在使用时进行适当选择。益生菌中不宜使用肠球菌
肠球菌感染是新生儿败血症的第3位病因,近几年新生儿和儿童肠球菌败血症的发病率增加了6倍[1]。据报道肠球菌医院感染的第二大病原菌,检出率仅次于大肠杆菌[2,3]。有资料统计,在引起尿路感染的致病菌中,肠球菌感染居第2位;腹腔、盆腔感染,肠球菌居第3位;败血症,肠球菌居第3位,病死率12.6%~57%[4,5]。
当抗生素大量使用或宿主免疫力低下时,宿主与肠球菌之间的共生状态失衡,肠球菌离开正常寄居部位进入其他组织器官,它首先在宿主组织局部聚集达到阈值密度,然后在粘附素的作用下粘附于宿主细胞的胞外矩阵蛋白,分泌细胞溶解素、明胶酶等毒力因子侵袭破坏宿主组织细胞,并通过质粒接合转移使致病性在肠球菌种间扩散,并耐受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6]。
同时,肠球菌还极易形成耐药性,其耐药性包括固有耐药、获得性耐药及耐受性3种。由于其细胞壁坚厚,肠球菌对许多抗生素表现为固有耐药[7]。肠球菌的耐药性在20世纪70年代表现为对氨基糖甙类耐药,如庆大霉素和链霉素,80年代表现为耐β-内酰胺类及糖肽类,年首次发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8]。90年代以后,由于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加之侵入性治疗以及过度使用氟喹诺酮类和口服头孢菌素类药物等因素,导致肠球菌耐药菌所致感染菌株及病例不断增加,已成为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因。由于这类细菌所引起的耐药菌感染治疗难度大,加之肠球菌对抗生索的耐药现象比较复杂,目前,在临床分离的肠球菌中有许多是多重耐药菌株[9]。
医院内监测系统表明由VRE医院感染年为0.3%,年为7.9%,在ICU内则增加至13%,至年,超过15%的医院内肠球菌感染为VRE[10]。VRE耐药谱广、易造成感染和流行并且能将耐万古霉素基因转移给其它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11]。同时肠球菌属在干燥的物体表面可存活数日至数周,无疑可以从被污染的手和衣物表面进行携带传播。肠球菌属具备毒力和流行性[12],本身又可产生介导炎症反应的能力,以及它的耐药性和播散性(包括耐药因子的播散),都对临床患者有潜在的危害,加重病情的进展。
另外,美国研究人员在《医学微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粪肠球菌能产生有害化学物质,破坏DNA,进而引起促发直肠癌的基因活动。他们在实验室中仔细研究了直肠细胞对粪肠球菌的反应。结果发现在发酵状态下,粪肠球菌会生成一种叫“超氧化物”的氧分子,这种氧分子会破坏周围细胞的DNA,但粪肠球菌的影响远不止于此。这种超氧化物会给被称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发出强烈信号,改变一些肠道寄生细胞的生长、分裂方式,甚至还会增强致癌基因的活动。研究证实,发酵状态下,与人体重要生理过程相关的42种细胞基因都受到了粪肠球菌的影响[13]。
因此,InternationalProbioticsAssociation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均建议:益生菌中不宜使用肠球菌!预计不久的将来,我国政府也会出台限制肠球菌用于微生态制剂的规定[14,15]。参考文献[1]MalikRK,MontecalvoMA,RealeMR,eta1.Epidemiologyandcontralofvan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白癜风要忌什么
- 上一篇文章: 新生儿护理攻略实战护理新生儿各个部位及
- 下一篇文章: 牢记2016年护士资格考试中常考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