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会不会遗传

时间:2020-8-19来源:治疗方法 作者:佚名 点击:

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http://pf.39.net/xwdt/160621/4876190.html

转自   很多家长在得知孩子患有脑瘫后就很疑惑,说自己家里并没有患过脑瘫的人,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得脑瘫?在我们的长期临床工作中,也只发现极少数脑瘫患儿有家族史,从这一点上不能说明脑瘫具有遗传性;但同样说明,上代没有出现过脑瘫患者,不能排除下代罹患脑瘫的可能性。

目前我们已知的可能造成脑瘫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众说不一。实际上任何造成胎儿及新生儿脑组织缺血、缺氧、受伤或中毒等损害因素,均可引起不可逆性的脑损害,导致脑瘫。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前因素:如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体接触毒性物质、放射线损害、妊娠高血压等。

  2、产时因素:如难产、分娩时胎儿脐带由于下垂及绕颈等原因造成脐带供血中断、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及低体重儿、早产未成熟儿、产伤等。

  3、产后因素: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颅内血肿、败血症导致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导致脑缺氧等。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归纳脑瘫主要致病原因有四种:早产、难产、窒息、黄疸。

临床医师们为了说明不同的障碍差别、轻重程度及脑损伤的部位等,对脑瘫的表现加以分类,以不同的分型对脑瘫的临床症状加以描述。迄今为止,国际上对脑瘫的分型还未能完全统一,争论颇多,我们仅将目前较为一致的分类介绍如下:

  小儿脑瘫的发生率在世界各地的报道不一,大致为新生人口的2-‰。我国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但可以说,脑瘫是一种常见残疾性疾患。脑瘫患儿的表现多样,十分复杂,难以涵盖。

  一、根据运动障碍的特征分类:

  1、痉挛型:此型在脑瘫患者中最为常见,约占65%。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四肢肌肉明显僵硬,即肌张力增高。下肢可以呈交叉状态,走路时呈剪刀样步态。双足明显下垂,犹如芭蕾舞演员的尖足。上肢握拳且手心向下。受累肢体关节活动度减低,且在被动活动关节时,可感觉到明显的抵抗,犹如打开一把折刀---开始时阻力很大,到了一定角度后阻力突然减低。这些现象在睡眠时可以消失。

  2、手足徐动型:此型约占脑瘫患者的15-20%。以出现四肢、躯体的不自主运动为主要特点。即出现面部作怪样,颈部出现不能控制的扭转。四肢出现不能自己控制的活动,且这些活动不规律、不协调,越要主动控制这些运动,上述现象越加重。由于这些现象的出现,使患者不能稳定的坐、站及行走。睡眠时以上现象可消失。

  3、共济失调型:此型约占脑瘫患者总数的5%。主要表现为平衡功能障碍,即患者不能保持固定的姿势。站立时,必须不停的调整身体,以维持站立的姿势。行走时,两腿分开,迈步行走,如同跨过门槛。且足的落地方向缺乏准确性。动作呆板、缓慢如同机器人。

  、强直型:此型约占脑瘫患者总数的5%。是脑瘫患者中最严重的一型。患者四肢及躯干的肌肉严重痉挛,以至于被动活动度非常小,阻力巨大。多合并有智力低下。

  5、震颤型:临床少见。主要表现为肢体的持续性颤动或抖动。

  6、迟缓型:临床少见。患者肢体肌肉无力,检查肢体明显纤软,关节活动度较正常人增大。有的专家认为是脑瘫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的早期过度表现。

  7、混合型:同时兼有以上各型中两种以上的表现特点。以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混合较多见。

  8、无法分类型:个别脑瘫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无法归于上述各种类型,有的专家称之为“无法分类型”。

  二、根据受到影响的肢体分类:

  1、单瘫型:仅有一个肢体受累,出现运动障碍。以一侧下肢多见。

  2、截瘫型:表现为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上肢基本正常。

  3、偏瘫型:一侧的上下肢受累,出现功能障碍。

  、三肢瘫型:患者四肢中有三个肢体受累。常见为一侧上肢和双下肢。

  5、四肢瘫型:患者四肢均受累,出现运动障碍。

  6、双重偏瘫型:患者四肢均受累,出现运动障碍。但双侧的程度不同,一侧重于另一侧。

  虽然脑瘫表现复杂症状多样,对患儿的影响巨大,这种大脑损害不可逆转的,但同时也不会再发展。所以,当孩子确诊脑瘫后家长应树立信心,尽早让孩子接受系统规范的康复治疗,持之以恒必能看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出现。

Reha《康复资讯》致力于国内外康复资讯传播,普及康复知识,推动中国康复事业的发展。如果您是从事康复行业的从业人员,还是康复专业的在校学生都可以加入我们。扫描

转载注明  http://www.sxxrt.com/zlff/8711.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新生儿败血症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